意见反馈
二维码
返回顶部
倾听12位匠人和艺术家与世界的对话,领略「开物」之美
这是一个集聚东西方艺术家以及匠人作品的展售平台,它重新定义创造,并用多重方式呈现「新开物」的艺术体验。 neooold,言如其字,前缀 neo- 表示新的,old 则代表传承,设计本身就是一件推陈出


这是一个集聚东西方艺术家以及匠人作品的展售平台,它重新定义创造,并用多重方式呈现「新开物」的艺术体验。

neooold,言如其字,前缀 neo- 表示新的,old 则代表传承,设计本身就是一件推陈出新的创造。neooold 新开物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和传统,并基于中国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和材料资源,邀请全世界的创新力量来继承和发扬生活的精髓。


neooold


六月初的设计上海展览中,在去年展会上获得广泛关注「TALENTS」和「neooold 新开物」版块迎来了它们在这个舞台上的二度亮相。

上次,灵感家团队为大家带来了「TALENTS」的专题报道,中国新生代设计师多样化的设计语言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广泛关注:

传送链接:从14组设计师作品,看新生代多样化的设计语言


这次,我们把目光投向「neooold」,观赏开拓者们眼中的艺术和美。


本次展览中,neooold将12位在各自领域深耕已久的设计师、匠人、艺术家的作品集汇集在一起,并斗胆称他们为“开物新人”,以展的形式让人们了解他们的「艺生」,领略不一样的美。


发起人介绍

Exhibition Initiator Introduction


neooold主要发起人、著名工业设计师陈旻先生,2019年受Loewe罗意威基金会邀请成为「Loewe罗意威工艺大奖」专家评审,2021年5月,与Loewe罗意威合作的西班牙陶器weaves series登陆纽约苏富比。

通晓7种语言的他,被评价为“国际设计师里最懂工艺的人”。在他看来,手作的温度能够带回给人类很多文明的线索,然而一味只顾挑战工艺难度,也并非是创造的初衷。2020年起策划新开物展,主张结合“工艺、艺术、设计”,为艺术家与匠人们提供发声平台。



设计师及作品

Designer And Words 


#1

阿尔多.巴克

Aldo Bakker

荷兰造型大师,荷兰当代艺术设计界超尘鬼才,荷兰设计之父Gijs Bakker之子。Aldo Bakker的作品包括家具、饰品、器物等。风格简洁,结构轻巧。作品多次获欧洲工业设计大奖等著名奖项,美誉无数。合作品牌:Georg Jensen,Swarovski, karakter, wallpaper, Thomas eyck等。


“花丝食器”系列


【创作年份】2018

 

从宫廷御用到红墙国礼,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工艺”似乎走在云端,从未跌落。花丝工艺用料珍奇、工艺繁复,一向是皇家御用之物,属于宫廷艺术。而花丝在Aldo Bakker的巧思中变身一张网,通过编织形成不同密度的花丝网构成了三件西式食器。看似规律且工业化的排列,实则为潮宏基12位工艺大师合力半年的手工巅峰之作,不可不谓“无价之宝”。


△穹顶芝士罩


穹顶芝士罩 —— 黄金花丝的笼罩作品竟是西方常见的芝士罩子,朦胧绰约的形态呈现静谧、高贵的氛围。

蜂蜜棒 —— 利用花丝编结缜密的特点,顺势设计出抓取蜂蜜的食器,不得不谓之巧思和天工的完美结合。

茶匙 —— 通过编织的花丝网成为一件过滤器皿,精致的茶匙,为品茗时刻创造专属的仪式感


△蜂蜜棒

△茶匙


花丘


【创作时间】2019


△花丘


金箔,轻如鸿毛、薄如蝉翼,通常被附着在工艺品表面作为珍贵的点缀。但Bakker认为金箔可不仅仅只是装饰材料。因此他设计了一个花器,其上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开孔,通体金箔包裹,等待插花时刺破。用户需要思考如何安插花朵,没有回头路,使用时的犹豫与考量同样也是设计的一部分。


#2

陈旻

 Chen Min

陈旻,neooold主要发起人,著名工业设计师。作为2018年Loewe国际工艺大奖中国地区唯一的入围者,陈旻和他的杭州凳在伦敦激起了新一轮的中国设计工艺热潮,后受Loewe基金会邀请成为2019年工艺大奖专家评审。陈旻从未停止在材料创新与传统工艺上探寻的脚步,还通过几个公益组织,邀请了各国设计师探访工艺发源地并亲自体验,共同探索非遗在当代创新与传承的可能性,被评价为“设计师里最懂工艺的人”。2020年起策划新开物展,主张结合“工艺、艺术、设计”,为艺术家与匠人们提供发声平台。



【创作时间】2021


東,在现代汉语中常指代东方(East),也与西(West)构成了东西(Thing)。篆体的「東」显示了中文象形的特征,字形描摹了“装满东西后用绳子从两端扎紧的袋子”。

東,应用模块化设计的形式,以实木弯曲工艺制成笔画,用榫卯将其结合,重构了古时的「東」字。这是一件在东方语境下的、西方创作方式产出的,古今结合的“东西”。


03

郝振瀚

 Hao Zhenhan

郝振瀚所讨论的话题经常以一些社会议题或是稀疏平常的小事为出发点,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根源,探讨因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冲突所带来的影响。带着这样的视角,他可以更好的了解现有生产系统的运行方法,局部地区与全球文化的相互影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融合所带来的新的可能性。如今,郝振瀚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著名画廊展出,例如佳士得艺廊和香港M+博物馆。


间物花器


【创作时间】2018&2019


“间物”一词来自拉丁语Tertium quid,意为两种已知元素结合生成的一种未知元素,作者将布料与泥浆融为一体,最终的产物既有布料的柔软又有陶瓷的坚硬质地,视觉与触觉交叠生趣。


04

Henny van Nistelrooy

Studio HVN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HVN设计工作室由荷兰籍设计师Henny van Nistelrooy及毯言织造创始人张启共同创立。建立以来持续为国内外知名品牌以及社会各界客户提供一流的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服务。致力于将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期望能为人们贡献积极影响。每一个HVN 工作室项目都是以优雅、高效的成果呈现。


San D


【创作时间】2020

【尺寸】2540 x 2540 MM


这件地毯作品San D,是Henny van Nistelrooy (Studio HVN) 为米兰奢侈地毯品牌Illulian 设计的限量款艺术地毯。命名来源于中文中对三维的解释。其中“San” 即“三”,意指看似相互重叠的三层地毯。“D”代表维度, 通过地毯表面色彩渐变来强调其三维立体效果。当“D”读作“dì”时, 它在汉语中也表示“地板”和“地毯”。该设计灵感来自于室内装饰中地毯的叠加摆放。通过微妙的颜色渐变,色调由亮至暗,巧妙地展现出多层地毯融合叠加的视觉效果,在二维画面上呈现了三维形态。作品整面简洁清晰,点睛之笔则在细节——设计师在“三块地毯”交叠的边界处做了地毯收边处理,以假乱真地展现了层叠视觉。


05

Raw Color

Raw Color工作室位于荷兰埃因霍温,集结了各个艺术领域的英才,包括平面造型设计、摄影与产品设计等众多艺术种类。工作室由设计师Christoph Brach与Daniera ter Haar开创。他们与旗下的设计师一同完成了众多具有独创性的各类设计艺术委托。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色彩具像化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也被视作为工作室的核心竞争力。


纸影


【创作时间】2011


在这个作品中,作者精心挑选了五款不同色泽的木材。每款木材的木屑被制成了一沓纸。作品结合了传统手工造纸和现代镭射生产技术,在纸张上激光切割下各款木材相应的树叶形态,创造了不同的影子。这个作品是继 Paper Wood, 以及在荷兰的'A matter of time'展览展出的项目后的进化版。Paper Shade这个作品在巴塞罗那的Otrascosas de Villarrosàs的双人展览中也曾展出。


06

Thomas Widdershoven

Studio Thonik 托尼克工作室

托尼克设计工作室,由托马斯•威德肖温先生和前世界平面设计师协会主席尼琪•冈尼森女士共同创办。主导设计类项目包括荷兰国家电视台视觉体系、荷兰比特丽斯女王登基25周年海报设计、阿姆斯特丹城市视觉形象设计、荷兰社会党标识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视觉体系等。


寸锦寸金


【创作时间】2016


△寸锦寸金

△云锦嫁衣


有“寸锦寸金”之称的南京云锦工艺,每一小时仅能织出一厘米。

受“稀悍行动”项目邀请,托尼克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为南京云锦女织工设计了献给女儿的嫁衣。丰富的纹样设计和色彩搭配抽象化呈现了寓意时间流逝的沙漏。

经纬之间传递出的情感与温度,形成继承传统,突破创新的云锦新织造。


07

陈彦翰

Hans Tan

陈彦翰是来自新加坡的设计师与教育家。他的作品徘徊于设计、艺术与工艺的边界。他相信设计这个概念不仅带领我们“行动”,还可以让我们真正的“理解”。他的作品实践将设计部署为一种媒介,将实用性作为视觉论述的重要一环,同时也着重于提升与开发设计材料的过程。他作品中的内在叙述将设计及其产业视为一种现象,特别是在当下社会背景着重于继承、消费与浪费之中,显得格外重要。


莎笼派对


【创作时间】2019


△莎笼派对 997

△莎笼派对 563

△莎笼派对 520

△莎笼派对 499


莎笼派对作品是一组旧花瓶改造。作者从新加坡旧货铺和二手店里觅得一些过时的瓷器,再用抗蚀喷砂技术加工处理,去除瓷器表面釉料,将最底层白色瓷素漆暴露出来,接着进行两次喷砂处理,创作出浮雕效果。

瓷器图案多见于传统的蜡染,瓶身的三分之二经处理后,如同莎笼裹身(莎笼Sarong,东南亚传统服饰,一块围在腰部的蜡染布),与顶部三分之一的原有图案形成新与旧的对话。


#8

寺山纪彦

Norihiko Terayama

寺山纪彦在日本完成设计学业后,前往荷兰的埃因霍芬设计学院继续深造。在国外学习期间,深刻理解并学习了荷式概念设计,并在'Studio Richard Hutten' 和 'MVRDV'进行培训。'Studio note'作为寺山纪彦回国后设立的工作室,主要负责产品设计、“CLASKA Room 701”室内设计、艺术品设计、商业委托设计等。并受邀参与'21_21设计视野(大米展、测量展、ZAKKA -商品和物品展)以及画廊展览、个展等艺术家活动。


藤壶的结构


【创作时间】2021


△藤壶的结构1

△藤壶的结构2


在一家古董店,作者买了一个章鱼诱捕器,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藤壶。像藤壶这样的固着动物,会找到粗糙不平的物体表面作为附着点,并吸引同类,相互覆盖,在物体表面形成一个新的外衣。这些贝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新图案。


当作者在铸造金属车间看到一个模具时,不禁联想到了这件器物。通过在模具表面叠上多层陶瓷后,锐角渐渐被磨圆。再掺杂上一些沙子,最终形成一种奇怪的、粗糙的表层 —— 一个新生的“壳”。

作品“藤壶的结构”,内里是人造的结构,外在模拟了藤壶般生长形成的不可控外壳。


#9

富松 暖

Dan Tomimatsu

富松 暖出生于1982年,是一名来自日本的设计师。本科学习毕业于日本东京多摩艺术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毕业于意大利米兰多莫斯设计学院。富松暖的工作室 ‘TOMIMATSU PRODUCTS’与其珠宝品牌‘_ DAN TOMIMATSU’成立于2009年。


面纱


【创作时间】2010


‘Veil’(面纱)是一个观看花朵从鲜活到枯萎,慢慢干涸的质变过程,与此同时也能感受到美在作品中的流动。这个花瓶给予了我们时间来享受并思考’Veil’(面纱)中脆弱美的概念。在人们制作干花的过程中,通常是将花朵倒置并悬挂在天花板上。这个作品也使用了这种简易方法,但将天花板的位置设计转变成了更容易观察质变过程的空间,比如现在,就在一张餐桌上。


#10

戴恩.沃柯

Dané Vonk


荷兰艺术家/设计师。1992年出生于哈勒姆,2018年毕业于艾因霍芬设计学院。目前生活工作于鹿特丹。她的创作从 “观察”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感受事物在自然中的不断变化,以直白和实验性的方式将探索材料的可能性和手工技艺结合,力求将她“观察” 到自然事物变化成蕴含情感力量和诗意的作品。受到社会设计的影响和启发,她关注个体主观经验与客观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重视个人的“观察”经验之间的交 互,希望通过“观”这一方式达成个人与自我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掠影


【创作时间】2020



这些玻璃将会改变您对世界的看法。您可能会看到重叠的景象,或被奇怪的反射与朦胧感惊喜到。通过融化细微的图案,玻璃将外在的生活面貌转变成了令人迷惑的景象。这种图案是专门为哈勒姆(荷兰西部城市)的一个教堂所设计的。受到“火”意象的启发,创作者绘制了这些玻璃面板的模具。

该系列限量发行,每个作品仅十件复刻版。另,作者Dané Vonk亦可接受客户定制。


#11

王俊隆

Rock Wang

台湾窍门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台湾首个设计策展“乱有秩序”策展人。曾带领Do Design、美商Zoe Design、The One 異数宣言、tittot琉园、陶作坊等設計团队。作品除了多次获得IF、Red Dot、 G-Mark、IDEA、台湾金典奖年度最佳设计、亞洲最有影响力大奖首奖之外,作品曾获得荷兰Droog、瑞士Vitra设计博物馆、意大利Missoni等收藏家收藏。


砌砖计划


【创作时间】2012


△ 椭圆盘

△ 高盘

 △ 花瓶

 △ 圆砵


红砖是台湾的最常见的建筑素材,因为大量的使用而形成独特的红砖文化。从台北的总統府到各县市的老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红砖文化的影子。虽然并非台湾原生的材质,但是广泛的应用下,已经成为一特殊的识别。老红砖墙越來越少,作者希望籍以保留越來越少的红砖记忆,让老砖墙的终点,成为新设计的起点。设计重新定义这个平凡的素材,利用石雕的工艺技巧将老化的红砖墙,重新切割拋光成独特的质感,让台湾独特的红砖记忆,以更当代的方式传承下去。


#12

吴孝儒

Pili Wu

中国台湾工业设计师,Pili Wu - Design创始人,中国新生代设计师代表,曾连续四年受邀米兰国际设计展,并连续两年进入米兰设计三年馆中心展出。作品“ 圈凳”被《AD安邸》评为2012年度设计趋势榜首。


塑瓷


【创作时间】2010


在亚洲,路边摊上常见粉红塑料的免洗餐具,无论大小都有着特殊的『肋柱』结构,这个常见的结构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也让单薄的塑料增加了强度。

「塑瓷」这项概念, 以强烈的塑料意象与高贵瓷器的巧妙融合,传承了塑料『肋柱』的优雅结构,注入薄胎陶瓷的工艺技术。不但在薄胎厚薄与强度间找到了平衡,也实现艺术与实用的新式瓷器,更代表现代生活与工艺文化的有趣连结。

 

其他参与品牌

Other Brands


Errance 出走



Guji 骨几



Let's Talk Glass 玻心璃语



Nanzuoqi 南作器



Rongbai 融白




Yiqi 乙桼



Yue Ceramic Studio 玥陶瓷工作室



梅琳玉设计工作室 LINYU MEI STUDIO



END


本文图片来源设计上海、neooold

由「灵感家」整理

如需转载,请直接与设计师联系

关注公众号“一点灵感”:boomboom-idea

get更多有颜有料的国内外家居设计资讯


评论
相关文章
自动洗手机
  • 2022-04-29
  • 作者:Filter9
  • 4 0
+1
越野平衡车 骑上它就是钢铁侠本侠
  • 2021-09-09
  • 作者:尚博设计
  • 29 0
+1